课程介绍

说课视频: 刘玉凤老师说课.wmv 说课PPT:农业生态学说课内容[1]幻灯片1.dps 农业生态学说课内容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定位 《农业生态学》是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植物生产、植物保护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2、课程宗旨 提高综合素质,保护农业资源,建设美好家园,增加经济效益,实现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 3、课程任务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建立优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农业资源及农业环境;正确设计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实现"三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高,使农业高效、稳定、持续的发展。 该课程的开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设置 1、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本课程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本位,采用目标教学体系,按照"单元——主题——目标"组织课程内容和课程教学,在教学子目标的设计上,以生产应用技能为主线,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学习成果,具有成就感,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完成每一个子目标,最终达到完成课程学习的总目标,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目标。上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完成每一个目标后,都要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做到"教师教学有目标,学生学习有目标"。教师是学习的客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监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双方互动,互相沟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程体系设计 走访了行业、企业等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经过大量的调研,并集中召开研讨会,采用"头脑风暴法"、系统工程分析等方法,根据后续专业课的特点,确定本课程学生要学会的知识、掌握的技能,达到的能力,以此设计教学子目标,并将子目标按技能分类,归纳形成主题,再将主题整理为单元,由单元构成课程。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告知—学习—总结—检查—考核"五个步骤,完成子目标的教学。根据每一个子目标的特点,分别采用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视频演示、启发引导、直观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如在第一单元的学习中,选择了6个讨论题目,让每一组学生选择一个题目讨论,然后,让每一组在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在学习第十单元中,以彬县胡家玉生态建设基地为案例,分析生态农业建设的模式。在讲到我国目前推广的"十大生态农业技术"时,放映录像片,展示生态建设的成果,让学生分析,总结经验。 实训教学:利用现场参观、角色扮演、子项目训练等方法达到实训效果。如在完成第十单元生态农业的规划与设计时,对子目标"户用沼气系统的建造"时,我们将同学领到现场,一边建沼气池,一边给同学讲解,让他们充分了建设的原理、掌握建造技术。如在讲授生物群落时,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生物种群,理解各种群在群落中的作用。 生产教学:在生产一线,让学生承担一定的生产任务,让技术人员指导,如设计生态户,参加生态家园建设等。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重视运用现代化教育方法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将全部课程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80%以上的课程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好评。 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先进的生态农业技术,了解农业生态学的进展及发展动态。如美国前总统竞选演讲时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承诺,全世界目前的生态状况等。尤其学习精品课程中的内容。 实践教学:充分利用教学基地加强实训。如在讲到第九、第十等单元时,实践性较强,我们就在彬县、乾县等教学基地,充分利用现场,完成教学任务。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根据《农业生态学》课程的特点,不同的子项目,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教学地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做到因材施教。 四、课程内容 1、内容选取 在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理论"够用",注重"实用",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以能力为主线,考虑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课程任务、课程学习目标等综合要素,选定课程内容。 2、内容设计 按照目标教学体系的要求(图1),以学习成果为本位,以"单元——主题——目标"设计课程内容。本课程共有10个单元,29个主题,94个子目标,八个技能训练项目,单元内容见表1。 图1 目标教学体系 重点内容(学习目标中的重点) 学习目标(本单元总学习目标) 教学主题(由若干个子目标构成) 子目标(具体的学习目标) 理论知识 技能训练 (目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目标4 目标5 ……. 作业与思考题 (检验目标完成的情况) 相关知识(扩展学习目标的有关知识) 表1 课程主要内容及安排 单元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教学 技能 训练 其它 小计 1 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2 2 4 2 生物种群与生物群落 4 2 2 8 3 环境的生态作用 4 2 6 4 生态系统 2 2 4 5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 4 8 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 2 4 7 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与价值流 2 2 4 8 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的保护 2 2 4 9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设计 2 2 4 10 生态农业技术 6 4 2 12 机动 2 2 合计 30 14 16 60 五、教学团队 该课程组现有教师8人,其中在编教师6人,校外兼职教师2人。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3人,高级实验室级高及工程师各1人;具有硕士学位4人。,近几年来,通过下企业锻炼、承担课题、项目、学习、培训等各种途径培养教师,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以中青年为主,年富力强、理论扎实、经验丰富、治学严谨、热心从教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近5年来该门课程的年平均修读学生数为500多人。 主讲教师长期从事《农业生态学》、《生态农业》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均为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的3名。 六、教学条件 1、软件构件 教学文件制定:组织相关教师讨论经过多次讨论,编写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学期授课计划、课时授课计划等教学必需的纲领性的文件。 教材建设:通过引进、开发国外CBE教育思想,参加国家农业部组织的教学法培训,编写了目标体系教材,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建立试题库等,加强教材建设,为教学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创造了较为完善的教学条件。 教学参考书、网页的搜集: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参考书籍30多本,相关网站70多个,在授课时经常提供给学生,保证他们课后学习的开展。 电教材料的收集:通过录制、照相、制作多媒体课件、购置光盘等,收集了大量的电教材料,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完备的条件。 2、硬件建设 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实验室仪器设备装,共有280多万元的仪器设备,能够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实训基地建设:包括了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占地70多公顷,有现代化的智能温室两座(1890m2),普通日光温12栋(4800 m2),完全满足对生态环境条件的测定。校外实训基地10多个,如中富公司、新天地、半个城、梁氏窑、彬县小章、合阳甘井、杨凌陈家沟等,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态条件,能保证实训项目的开展。 自制教具、模型及图表:制作了户用沼气系统模具、修建了各种沼气池等数件;收集各种生态农业的图标(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环境日等)图标80多个;制作图表40多张等。这些工作的开展为生动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多媒体教室:利用多个多媒体教室,进行课程的教学、演示,录像播放等,生动直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他条件:学院的图书馆全天开放,与农业生态学相关的图书60多种类,3000多册,电子阅览室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资料;学院对课程建设给预大利支持,这些都为课程建设、教学级学生的学习创造了积极有力的条件。 七、教学效果 1、同行专家评价: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在《农业生态学》课程建设取中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西北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实际及专业特点设置课程内容,确定了"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合理、深浅适当,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2、学院督导在检查教学时的评价:该课程能够按照课程设计的内容、进度及教学方法教学。教师教学认真、负责,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清晰,学生学习效果好。 3、学生评价:该课程设计的"目标教学体系",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每一个目标完成后都会去的一定的成果,有一种满足感,对这门课程很感兴趣,并且能学习到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技术,在生产中很有用,也为后续开设的专业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企业、行业评价: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反馈的情况,普遍认为学生从事农业规划设计、生态农业建设,理论扎实,技能过硬,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 八、课程特色 1、本课程采用"目标教学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按照"目标教学体系"的要求,使教师教有目标,学生学有目标。 2、编写形成了"目标体系教材",为实施目标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按照"单元——主题——目标"体系编写,按照职业岗位群及专业要求的知识点、技能项目,确定每一个子目标,目标清晰,实用。 3、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本位,在每一个子目标完成后,学生都有阶段性的学习成果,学生的学习有积极性,很有成就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内容,相应地采取多种多样、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效果非常显著。 九、课程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在《农业生态学》课程中,已经建成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课程定位准确,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合理,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今后,要随着农业的发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能不断地适应产业与行业发展的需要,改进课程考核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基础。 课程介绍 一、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课程目标 1、课程总体目标: 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学习各种途径获得的教学资源,达到以下学习目标: (1)知道农业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能够叙述基本发展过程。 (2)获得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等21个相关知识,数值%90以上的概念所含内容。 (3)搞清楚环境的生态作用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描述7各方面的关系。 (4)能够说出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且90%的内容正确。 (5)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基本方法,能举出10个各种资源利用的事例。 (6)熟练地设计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模式,,尤其能够设计"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 2、能力目标: 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获得以下能力: (1) 获得学习《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方法。 (2) 获得调研、讨论、较色扮演等学习方法。 (3) 获得专业写作与语言表达能力。 (4)分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在农业生产中,会合理利用、开发、保护农业资源。 (6)能编写区域发展规划、设计生态户、生态农场、生态县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模式。 3、知识目标: 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获得以下知识: (1)知道农业生态学的发展及应用。 (2)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结构及群落演替。 (3)主要环境因子(光、热量、水、大气、土壤、人类等)的生态作用。 (4)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5)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遵循的基本原理、主要流动途径等。 (6)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特点及主要物质(氮、磷、钾等)的循环路径。 二、授课教师和授课对象: 授课教师:刘玉凤 授课对象:生物技术专业、种子生产技术等专业大三学生。 三、课程类型和学时学分: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 学时:40学时 学分:2 先修课程:《植物及植物生理》、《微生物学》、《土壤与植物营养》等 后修课程: 《特种作物栽培》、《作物栽培技术》、《遗传学》等 四、教学方式(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 1、授课形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采取自学、讨论、完成作业、思考题等多种方式授课。 2、考核方式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

课程通知 >>更多
  • 课程介绍 2017-03-24
最新动态
  • 刘玉凤修改了通知公告课程介绍
  • 刘玉凤发布了新的通知公告课程介绍
  • 刘玉凤发布了新的作业调查生物种群类型
  • 刘玉凤发布了新的调查问卷对你来讲生态学课程的学习需要多少学时能完成
  • 刘玉凤发布了新的话题环境影子的作用
  • 刘玉凤发布了新的话题1
  • 刘玉凤发布了新的话题你所接触到的有关生态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