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平台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机械零件公差识读、选用和零件测量的能力。该课程的前导课程是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等,后续课程是机械零部件传动与分析、机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与实施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机电装备制造领域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专业群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群所涵盖的岗位群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以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根据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设计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共分七个单元,单元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思路设计,将机械零件公差的识读、选用与测量等知识,融入到七个单元中,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形象生动地展示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体系,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从事设计、制造、及质量检测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够熟练掌握零件公差选用的相关理论知识,具备零件几何量测量的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1、知识目标 (1)掌握零件尺寸公差识读、选用的相关知识; (2)掌握零件几何公差识读、选用的相关知识; (3)掌握零件表面粗糙度识读、选用的相关知识; (4)熟悉普通螺纹结合公差识读、选用的相关知识; (5)熟悉滚动轴承公差识读、选用的相关知识; (6)熟悉键和花键连接公差识读、选用的相关知识; (7)熟悉圆柱齿轮公差识读、选用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 (1)了解内径百分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掌握操作内径百分表测量零件内径; (2)了解立式光学计的测量原理。熟悉操作立式光学计测量零件外径; (3)熟悉操作跳动检查仪圆跳动和全跳动误差的测量方法; (4)能用螺纹千分尺测量外螺纹中径; (5)能正确使用齿圈径向跳动检查仪测量齿轮的齿圈径向跳动误差;会使用齿厚游标卡尺测量齿轮的齿厚偏差;会使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3、素质目标 (1)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2)培养学生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3)培养学生自我提升、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教学单元 项目二 衬套配合件的识图与检测 项目三 双头蜗杆几何误差测量 项目四 轴承套表面结构要求的识图与检测 项目五 圆锥塞规的识图与检测 项目六 螺纹连接轴的识图与检测 项目七 减速器齿轮的公差及检测 项目八 冲压模具的三坐标测量及质量分析 项目九 普通车床的几何精度检测 五、实施建议 1、教材及参考资料 (1)教材选用 本课程曾选用的教材有:《互换性与测量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陈于萍主编、《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科学出版社,李正峰主编,目前2012级学生选用的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赵金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参考资料选用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习题及解答》机械工业出版社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 化学工业出版社 2、教学方法手段 (1)教学方法 1)任务引入教学法 让学生在任务中学,在任务中做。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边学边做的任务引入教学法,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体作用和创新意识得到发挥。 2)讲授法 教学过程中,几何量公差基础理论部分主要采用讲授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先根据教材讲解理论,再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生产实际问题讲解范例。 3)示范分组教学法 教学过程中,几何量测量部分属于计量学范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该部分主要采用示范分组教学法,根据每个模块给出的工作任务,教师讲解相应量具量仪的使用,读数,保养,并亲身示范操作,学生观摩后进行分组训练,学生训练时要能根据不同的任务,确定不同的测量方案,选择不同的量具,确定测量部位,进行测量,读数,再根据本模块的相关理论知识点进行数据处理,完成零件合格性判断。 4)小组合作法 单元学习中,学生将带着任务,根据老师讲授的知识,分小组协作完成任务。 (2)教学手段 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该课程利用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图片、资料,增大课堂的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考核评价 原先本课程采用的是"7+2+1"的模式,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 为了建立以公差与技术测量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掌握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动态,总结和发现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两个环节中的经验和问题,指导教师在下一个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履行教师的教学责任,依据课程建设规划,我们将全面改革考核方案。改革后,提出单元考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评价,从多方面进行考核。 分项 考核内容 权重比 平时表现 出勤率、课堂提问 10% 实验成绩 各单元实验完成情况及报告 20% 单元考核 每单元任务完成情况 20% 期末考核 期末考试 50% 4、教学条件和环境 目前在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进行教学,建设规划后本课程在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学。 5、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1)注重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资源利用率。 (2)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课程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并完成常见测量工具使用视频、动画等的制作。 (3)建设规划后,将大力挖掘产学合作课程资源,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训,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的机会。 (4)建立本课程一体化教室,使之具备现场教学的功能。
课程视频
课程简介